东立新材料:将供应链做到极致

2014年第一季度,移动终端产业链发生了几件事:苹果当季净利润微增0.1%;三星当季营业利润下滑4.3%,同时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市场份额遭

2014年第一季度,移动终端产业链发生了几件事:苹果当季净利润微增0.1%;三星当季营业利润下滑4.3%,同时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市场份额遭遇首次滑坡;小米手机中国市场份额扩大,排名第三,超越苹果、酷派、华为、中兴。

上述三条消息传达了一个信号,中国手机厂商步步逼近苹果、三星,而追赶速度最快的或许是小米公司。

为什么小米能够去追赶,甚至挑战曾经被业界视为遥不可及的手机品牌

“极致的理念与做法奠定了苹果公司的辉煌,追赶者同样也是因为极致制造而不断攻城略地。”5月7日,广东东立新材料科技公司(下称“东立新材料”)董事长梁瓒伦在接受《手机报》采访时如此谈到。

            (东立新材料董事长梁瓒伦)

梁瓒伦认为,与上游材料、设备等各类供应商的深度合作,有助于下游客户缩短研发周期、简化工艺流程、控制成本等,传统对供应商的管理思路已经无法满足当下如此激烈的竞争要求。

整合的价值

苹果、三星智能手机过去的价格非常坚挺,而现在这种情况越来越难以维持。对于智能手机市场而言,价格下沉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而且会越演越烈。

在这种挑战之下,以小米公司为代表的一些手机厂商,开始从供应商管理方面挖掘新的竞争力。

4月份,一条微博引起了热议,中国供应链联盟理事黄刚称,据圈里小道消息,3月底,顺丰速运董事长王卫密会了小米创始人雷军,双方有可能酝酿大动作。

黄刚认为,小米需要在销量急剧攀升的时候保持供应链的高速运转,就需要与物流供应商深度合作;而顺丰也在研究小米如何做极致产品的方法论,尤其是如何做出具有高性价比的产品,以便对应观察顺丰自身的管理,反思在中间环节漫长、劳动密集型的物流行业当中,哪些环节设置不科学等等。

这仅仅是冰山一角,实际上,供应商管理的内涵远不止如此。

对于智能终端产业链而言,过去客户对上游供应商的考核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分别是采购成本、交货期和品质保证,然而在目前如此激烈的竞争之中,这种较为宽泛的供应商管理体系略显僵化。

唐承明是东立新材料副总经理,也是公司的技术研发主管。他曾就职于日本日立公司,期间偶然的一次机会,让他领略到日本索尼公司如何一次性将上游供应商全部聚到一起,共同讨论一款跳舞机产品的研发。

因为这样的经历,让唐承明与梁瓒伦对制造业如何升级抱着同样的看法,“如果移动终端厂商的研发人员能够直接对接上游材料、设备供应商的研发人员,终端产品的研发周期有望缩短2/3。”

唐承明透露,作为保护膜专业生产厂商东立新材料已经与台湾终端厂商展开这样的合作,而非传统意义上的采购关系。

“效果显而易见且超乎想象。”唐承明总结其中的原因主要在于,对供应链足够了解之后,厂商就可以简化很多流程、环节,提升效率,缩减成本,同时在研发新技术的时候可以更加大胆,做到胸有成竹。

据《手机报》了解,大陆触摸屏龙头企业欧菲光(002456.SZ)已经开始选择与供应商采这样的合作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从2013第一季度到2014年第一季度,欧菲光(002456.SZ)毛利率分别是19.07%、17.85%、16.99%、16.34%、14.02%,逐步靠近一个盈亏的临界点。

实现国产化

“新的供应商管理模式,其价值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这样做。”梁瓒伦表示,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在大陆智能终端产业链之中,上游原材料、设备等进口的比例下降,逐步实现国产化,为下游深化与供应商之间的合作提供了支撑。

如果时间倒退几年,智能手机于中国业界而言还是个舶来品,不仅仅操作系统是苹果或谷歌的,连电容屏也几乎只有台湾宸鸿科技一家供应。

此时,中国智能手机产业链参与者的话语权十分微弱,要将供应商了解到极致的程度不现实,而这一情况如今则有很大的改变。

从东立新材料所处的电子保护膜环节来看,曾经中国在这一块是空白的,保护膜作为必需品和消耗品一度长期依赖进口。

“当时我们去韩国考察学习,韩国人对中国厂商很不以为然,认为我们没有能力开发电子保护膜,也是那时候,我们决定咬牙也一定要把技术突破。”提起过去这段经历,梁瓒伦仍然有些愤愤不平。

不过,幸运的是,东立新材料通过引进日本、韩国的先进技术及设备,最终成长为专业的电子保护膜供应商,年产值超过亿元,且凭借优越的性价比,把竞争的触角伸到了全球范围内。

事实上,不仅仅是保护膜产品,移动终端产业链其他诸多环节的供应商几乎也走过了相似的路程。如今,操作系统环节,阿里云、同洲电子等国内厂商正在研发、推广之中;电容屏环节,接连冒出欧菲光、合力泰等大陆黑马,江西也成为全球触控产品的制造基地…

旭日移动终端产业研究所所长孙燕飚认为,苹果iPhone供应链中的中国厂家占比超过八成,“中国制造”掌控移动终端产业话语权的机会再次显现,而关键就在于中国本土的上游原材料厂家、设备厂家、显示与触控厂家、摄像头厂家、芯片厂家和终端厂家之间能否通力合作。

梁瓒伦相信,“材料国产化替代是未来的大趋势,国家政策也非常支持,对下游厂商而言,这将是个提升竞争力的机会。”

新材料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十二五”期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或许正处于保护膜新材料国产化进程的关键时刻,东立新材料也计划将产能规模扩大一倍,从而提升对客户服务的能力。

读者们,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机报报道,请狠戳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文章
热门话题
推荐作者
热门文章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