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小米供应链地震 “机器吃人”漫延到TP行业

从近日供应链传来的消息称,除苹果在下一代产品的触控面板与盖板玻璃订单分配有较大的调整外,小米供应链里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盖板玻璃订单分配也同样出现了大幅度调整,所涉及的企业,都在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低与匹配订单配额多少方面,也与苹果的此次调整的情形基本趋同。

从近日供应链传来的消息称,除苹果在下一代产品的触控面板与盖板玻璃订单分配有较大的调整外,小米供应链里的触控面板、显示面板、盖板玻璃订单分配也同样出现了大幅度调整,所涉及的企业,都在工厂自动化程度高低与匹配订单配额多少方面,也与苹果的此次调整的情形基本趋同。

苹果新产品和小米整个产品系列的供应链调整,特别是触摸显示器件上游供应商订单配额的调整,引发了整个供应链的地震,其中TP产业里的触控面板与盖板玻璃订单分配最为引人注目,很多传统企业的订单份额被大幅调低,而一些行业新面孔则拿下了可观的订单配额。

苹果和小米的供应链调整,反应了目前产业进入微利时代后,不管是占据行业绝大部分的苹果,或是类似想继续扩大市场份额的小米等品牌,在上游供应链的管控上,变得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保守,或者说越来越严厉。同时也让整个大中华地区的生产厂商们看出了另一番玄机:自动化程度高,产品一致性好的企业,此次在苹果新产品订单的蛋糕中切得的份额越大。

目前大中华地区仍是全球消费品制造业中心,并且主要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但随着地区工业水平的快速发展,以及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目前该地区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已经接近或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水平,大中华地区目前的竞争力优势比重中,也逐渐出现资本和资源取代劳动力的地位的趋势。

市场证明,消费品领域仍是以打造“爆款”作为获取最大市场份额和利润的主要手段,苹果正是其中的代表,包括近年在中国手机市场上获得较好收益的魅族、小米、一加、VIVO也是采取类似的策略,后续跟进的华为也不例外。

在这种形势下,产业链上所有的零配件都具有了一定的“大宗商品”性质,产品标准化、成本最低化、利润可视化成了整个产业链的主旋律,而机器换人的自动化生产,正是解决前面这些难题的重要手段,“机器吃人”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形成。

“当材料成本降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因机器换人所造成的良率损失,引起的材料成本增加,将不再是工厂引进自动化装置的障碍。”朗玛数控董事长常俊勇跟《手机报》分析了为什么大中华地区会在真正的大动作推行自动化的原因。

他认为,通过自动化设备替代部分人力,虽然可能会因为机器的识别能力不足,在物料消耗上造成不必要的原材料浪费与加工浪费,机器的机械精度一致性要比人工的操作高很多,制程能力更强,自动化设备生产出来的产品CPK值,要比人工操作生产出来的产品CPK值好得多,产品的质量、可靠性更有保障。

根据《星播客》专栏对这几年产业链变化的观察,随着终端厂商对供应链的介入越来越深,也越来越发觉到零配件的品质或参数稳定性越高,整个产品从开始研发到售后服务所有的成本加起来后,总体成本会越低的真相。

其中苹果几乎是把整个产业链管控分析到了极致,不但会派自己的工程师常住供应商工厂传授技术、指导工艺外,也鼓励供应商各种稳定产品品质的工艺改良,特别是库克现在以财务为主的苹果时代,对供应链引入传统产业的自动化装置持鼓励的态度。

而苹果供应链里的厂商,也从稳定产品品质的各种努力中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部分工序的自动化装置替代人力,不但让生产成本快速下降,而且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更多的订单份额。

一位曾多年供应过苹果手机配件的厂商技术负责人表示,苹果在选择供应商时,除非你的技术独特或工艺独创让你在市场上难以取代,否则你的产品品质稳定性会是你能否获得苹果订单份额的最主要筹码。

据他分析,苹果产品的采购供应链里,除涉需要人工视觉检测外观的光学器件,如TP行业和摄像头里的零配件等,以及需要多维空间移动,多轴机械手的重复精度还不能满足产品公差精度要求的组装工序外,其它零配件的生产基本上都实现了自动化。

这位技术负责人重申,跟其它零配件行业一样,TP行业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向自动化生产,“当机器的运行成本远低于劳动力成本时,‘机器吃人’的现象肯定会普遍出现,TP行业也不例外。

近两年很多触摸屏和盖板玻璃等TP企业被所谓的自动化设备厂商忽悠过了头,造成了行业对配备自动化装置的机器产生了许多误解。这些设备厂商在TP企业的生产工艺还没定型的情况下,就设计所谓的“全自动生产线”,规划“无人工厂”,实现“无人值守”生产等。

但在这些TP企业的实际推行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机器没办法像人一样,通过视觉来检测出产品的外观品质是否合格,和发现因外观品质不良所带来的电性能隐患,当产品加工的某一个环节出现品质问题时,往往是产品从投料到成品已现出现了大批量的报废,导致从产线员工、现场管理人员到企业高管都抗拒自动化生产线,甚至有些企业主到了谈自动化色变的境地。

但从整个TP行业来看,在几年的试错过程中,也慢慢的掌握到了自动化设备在TP行业的正确推行路径,在这个仍然无法通过机器检测外观的特殊行业里,把哪些工序能用机器换掉人自动化生产,哪些工序仍需要人值守监测运往,哪些工序仍是百分之百人力操作细分出来,实现真正的“人与机器”的完美结合。

甚至有一些TP企业,从工厂规划开始,就在原理相通的工序导入成熟的半导体自动化工艺与设备,实现了很少的员工就有巨大的产能,并且产品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都十分出色,在市场上表现出成本和价格都有较好的竞争力。

从行业里大多数的上市企业财报数据来看,除非是新扩建工厂外,其一线员工的数量均在下降,一般的解释都是由于产线机器设备的自动化程度提高,从而“吃”掉了一些一线员工的编制。

采用有自动化机械装置技术的机器组织生产,不但让一些企业更容易得到的“高级制造技术”的加分,也让很多企业开始摆脱对廉价劳动力市场的依赖,在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的情况下,获得“再工业化”的成功机会。

不过要在整个产业链里实现完全的自动化生产,就跟当初那些忽悠TP企业上“全自动化生产线”,实现“无人工厂”的幻想一样,在大陆目前的工业技术水平下,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是宣称造出了智能机器人的郭台铭,也不得不前往印度设立12个大型工厂生产手机,寻求120万廉价劳动力,来替代单位劳动力成本差不多是印度十倍的中国员工。

读者们,如果你或你的朋友想被手机报报道,请狠戳这里寻求报道
相关文章
热门话题
推荐作者
热门文章
热门评论